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第一章 上朝日请务必参加公款吃喝,品种丰富,料足量多-官府食

作者:森林鹿
更新时间:2018-11-13 04:10:20
    一本书、一群人、一件事

    ——读某鹿《唐穿》有感

    前言

    这是一个很不靠谱的读者在读了一本很靠谱的书之后写出来的很不靠谱的随笔,基本遵循不靠谱的读者的不靠谱精神采取不靠谱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不靠谱笔法,所以请诸位靠谱青年们自行无视,跟本不靠谱读者一样不靠谱的同志们,欢迎继续读下去。

    在我读了某鹿(于本文中作为“森林鹿”的“昵称”)的《唐朝穿越指南》一书之后,我脑子里大概显现出了三个想法:这样一本书,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件事。

    这样一本书

    《唐朝穿越指南》,在我对某鹿的这本书进行评价之前,网络上已经有很多高人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夸奖或者吐槽向的夸奖。大体来讲,这本书是以流行的、轻松的网络语言,将很多人梦想中的穿越现实化,设身处地的思考穿越之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而进行的科普类讲解。

    唐代人说话音调和语法与我们有何不同?唐代人如何称呼各种人?唐代男人怎么上班,怎么从事政治?唐代女人怎么美容,怎么寻找如意郎君?唐代人衣食住行都如何?

    这些都是《唐穿》一书所给我们带来的科普——一个近乎真实的唐代生活,至少是长安的一部分人的生活。

    我有一些朋友跟我聊到这本书,说他们虽然觉得这本书很不容易,但是以他们自己来说,并不喜欢这种风格。当然,我觉得他们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对于有相当的史学知识和治史经验的人来说,读正式的、繁杂的、严谨的学术类著作,可以从各方面详细的了解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本身无可厚非,他们不喜欢《唐穿》这样的风格,我觉得是自然的。以学术来讲,如饮食、婚姻等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阶级,甚至于不同环境,都会有不同的资料和侧面。很多人希望广泛的了解这些情况,那么仅仅通过《唐穿》这本书,是很难的。换句话说,某鹿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就是尽可能选择一种“通例”,大体在长安一地,唐初到唐晚期,“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种情况来进行介绍。这种介绍从学术角度来说,当然可以扣上“不严谨”的帽子,但是从科普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我本身对于唐史不太了解,通史的底子又很差,对于唐代,我大概只知道它在清代的前面(喂你够了)。而我要说的是,正如我这种,对于唐史并没有形成第一观念的人,看了这本《唐穿》之后,对唐代,特别是唐代人民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形成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概念。我觉得,至少以我来说,读这本书,是十分有意义的。

    另一个角度来讲,以我于清史的经验来讲,单说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我觉得既不是其欢快的行文风格,也不是其对于科普类的把握拿捏,而是其选择了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来进行科普,并且颇有成效。不得不说,相比于政治、经济、历史事件等等,衣食住行这些方面,恐怕是很多治史者最难梳理的内容,也是最怕碰的内容。民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也是变化万千的,特别是在史料方面,相比于政治经济,它们的史料更加繁杂、细碎、偏僻。单以我熟悉的清代来讲,仅要搞清北京一地的衣食住行,估计就需要数年的史料积累才能形成的。何况清代去古未远,资料丰富,也就更凸显某鹿这方面的不容易。而仅仅对于我来讲,能通过对一本这样轻松的书籍的几天阅读可以形成唐代生活大致的概念,我觉得是一件极好也是极有趣的事情。

    这样一群人

    这样一群人,是什么人?我觉得这群人大概指的是,在网上进行某项历史或者史学思想科普的人们。这群人都有谁?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单,虽然我见过数次里面@了我的名单(没办法,没@我的我看不到嘛……),但是显然,根据我们各自圈子的不同,那名单肯定并不完全。当然,老王卖瓜不是一个好习惯,以下的一段只是我这个自以为在这群人之中能占一个小角落的人的感慨。

    这群人,一般来说,多半不是正式史学工作者,甚至很多人的专业和工作和史学相去甚远,比如我(如果我真的有资格列身其中的话)。但是这群人对于自己专项历史或文化的考察和思考,在一些方面甚至远远超过以此为工作的人们。这种考察和思考的动力,每个人不同,有的是因为喜爱某个朝代,有的是喜爱某个人物,有的是纯粹想了解一个时期,有的是考据癖一发不可收拾,等等等等。

    更有趣的是,这群人每人的专项似乎都不同,但是往往能互相理解、互相认识,甚至是互相帮助、吐槽等等。不得不说,这就是“有着相同气味的人们”的一种自觉。就好比我来讲,我早就已经忘记了某鹿是什么时候关注的我,也早就忘记了我跟某鹿什么时候认识的。或许是几年前在洗桐的Q群里有过交流(好吧我承认我这个没良心的早就忘记了)?甚至于,其实我到现在跟某鹿说话应该没超过10句。但是同样作为历史科普者,我们都不由自主的互相关注,虽然她发的东西我不一定看得懂,我发的东西也不一定看得懂,但是我们都有一个想法,“他在他的方面很努力”。我觉得这就很足够了,而且的确需要这样。

    也有人问过我,说什么样子的才能被称之为史学科普者。我觉得在我的印象里大概有几方面:1.于某一方面较为专长。2.在史观方面,不至于太偏颇。3.在治史方法上,不至于出大问题。4.在对待他人及讨论问题上,不至于太出格。5.希望将自己的知识或者感受传达给其他人,特别是有一点对奇葩的憎恶感。这五点能做到,我个人就认为差不多属于这一群人的范畴了。

    当然,在最后,还要向我关注了的、没关注的历史科普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我们大家继续携手搞基哦不努力下去……

    这样一件事

    这样一件事是啥事?历史科普思密达……

    历史需要科普,但是如何科普,才能让受众们更加顺利的形成正确知识甚至于比较靠谱的史观,这就是这群人需要思考的一件事。不得不说的是,科普和学术,有区别。学术的目的,是搞清并且让别的想搞清的来阅读,而科普的目的,是给人以搞清的欲望。所以,科普和学术都是历史,但是方式不同。我们将某个历史比喻为有四种写法的“茴”字,学术的意义在于履行四种茴字的来源、发展、关系,乃至探讨其文化意义,而科普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认识“茴”这个字,并促使其中一部分人探求茴的其他写法。

    换句话说,就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的形成。

    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第一概念真的很重要。有的时候,无论是古装戏还是,其奇葩的理由大体都跟编剧or作者对于某项历史的第一概念有关。对于一般的受众来说,科普者们无法控制他们的史学精神,无法控制他们的古文功底,也很难控制他们史观的发展。科普者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靠谱的知识科普给大众,特别是对于很多事情没有概念的大众。

    而科普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终目是尽可能的用靠谱的知识浓缩为一些可以勾起他们兴趣继续阅读史料,并且又不至于被过度演绎的东西所蒙骗。换句话说,科普,应该是无概念或者错误概念,和史学之间的桥梁。如果只是当快餐吃吃,那么这次旅行估计也就在桥上结束。而真的当粮食吃下去,过桥的朋友估计也会越来越多。当然,还是那个意思,科普者不能推着人过桥,更不能拿着刀逼着人过桥,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修桥,让人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桥,从而增加他们过桥的几率。

    这是我读了某鹿《唐穿》之后的想法,也是我想说出来的话。

    

友情链接